上周,收到朋友寄來的新書——《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該書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譯者陳夏民。
該書的裝幀封面與該書的書名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也是干凈明亮的天藍色。光是這個封面,就一種讓人悉心呵護,輕輕捧在手里閱讀的意愿。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殿堂級別的世界文學大師。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獲得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的同時也“收獲”了273處傷痕和終生揮之不去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他,結婚,離婚,再結婚,再離婚。在四個女人的情感旋渦中期待、徘徊、掙扎、失落。他,17歲開始詩歌創作,18歲成為記者,55歲的他他憑借著《老人與海》一書先后獲得普利策獎、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風行全球,并對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人生的終點將獵槍的槍口對準了自己,實踐了他“人可以被毀滅,卻絕不可能打敗”(出自《老人與海》)的人生格言。
沒錯,說到這里,你或許已經猜出來了。他就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從1923年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到遺作《乞力馬扎羅山下》,海明威一生寫了11部中長篇小說、4部非虛構小說、100多個短篇小說。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與質樸無華的文字著稱。
短篇小說集《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收錄海明威經典短篇十三篇,包括海明威最為鐘愛的《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弗朗西斯·麥康伯幸福而短暫的一生》《在異鄉》《白象似的群山》《世界的光》,又收錄《印第安人的營地》《三聲槍響》《殺手們》等,序列式呈現一個人經歷的小孩子、青少年、結婚、生子、喪偶、衰老的成長階段。通過適當的排列,讓新讀者建立對海明威作品的印象,也喚醒老讀者的印象。
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新書,就是以海明威最為鐘愛的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命名的。
所以,我打破了慣有的、從頭至尾的閱讀習慣,而是通過目錄索引徑直翻到書的尾部——187頁,興致盎然地讀起了短篇小書集《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中的最后一篇短篇《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
作為美國著名作家、短篇小說大師和記者的海明威創作了許多影響當時社會的作品,其中短篇故事《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是廣為人知的一篇名作。
《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故事情節很簡單:午夜,店里的兩個服務員在等待最后一位顧客離開(一位喝醉的老人),其中一個年老的服務員不愿意強制性把老人趕走,因為他知道一個人在干凈明亮的地方被酒精麻醉可以緩解心中的陰霾,而店里另一個年輕的服務員因為缺乏生活經驗,不能體會顧客的心情,所以希望老人盡快離開。小說的結尾卻很戲劇性,以至于那個年老的服務員在喃喃自語著“虛無、虛無”。
《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敘事極簡,小說中人物的人生經歷類似于繪畫藝術中的“留白”,雖無詳述,一切卻在不言中,讀者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填滿他們人生經歷的空缺。這種大幅度的留白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是海明威提出的文學創作理論。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謂“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從而將文學的可感性與可思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
對于“冰山原則”,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個解釋,他寫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
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構成“冰山理論”的四個基本要素。可以說“冰山原則”是海明威對自己多年創作經驗的形象總結,是他處理藝術和生活關系所遵循的基本準則。這種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語言很簡潔,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語言特點。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高度貼合了他的“冰山原則”,海明威嘗試以醉酒的老人來刻畫人生存的焦慮,文中以午夜、陰暗、孤獨、老人、失聰等元素,側寫了一個凄涼的現實生活和老人孤單無奈的內心世界。小說通過兩個服務員的交談,引出了醉酒老人企圖自殺的話題。然而自殺是人在深刻思考下做出的行為。
整篇文章言簡意賅,人物經歷空白,三個主要人物都沒有過去和未來,只能從他們的交談中得到只言片語的信息,這是作者故意為之。他們單純地活在此時此刻,活在小說塑造的這個環境中,這也是一種虛無的反映。過去是虛無,未來也是虛無,和“虛無縹緲”思想相比,人物虛無縹緲的人生經歷似乎也是沒必要贅述的。
其實每個人都畏懼死亡,這是人慣有的思想,而富有的老人害怕生命,積極尋求死亡,這反映出醉酒老人對生活的絕望,無論老人有沒有選擇自殺,老人會經常在“干凈明亮”的餐館里獨自喝酒到深夜,甚至不想回家,因為家只能帶給他寂寞和孤獨,并不能帶給他快樂,這樣的環境使老人更加痛苦,他選擇逃離這個世界,以自殺來結束這樣的環境,這也進一步表現出他對生活的無奈和迷茫。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寫于1933年,當時正值一戰之后,世界固有的價值觀被戰爭撕得粉碎,人們面臨巨大的精神空虛,不能夠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處于空虛和迷茫的狀態中。
當時的美國處于一個動蕩和混亂的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社區逐漸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時間減少,導致人們之間變得冷漠,這種人類關系的冷漠就如海德格爾所說的“無聲的看見”。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相互關心、相互對立、互不參與,無論哪一種都會給人造成困擾。
在當時社會條件日益惡化的情況下,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兒女的照顧,導致老人的存在并無價值,活著只能感到孤獨,因此他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并無法自拔。海明威通過簡潔而有力的描寫,深層次地分析老人對存在的關注和擔憂,這一點也是存在主義的主題之一。
海明威一生中最熟悉的聲音,或許是槍聲。他曾遠赴西班牙、古巴、非洲等地,參與戰事或狩獵,也曾經歷重傷,瀕臨死亡。但無論傷得多重,他總能重新站起來,這像極了《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亞哥的形象:一個人能夠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
晚年,由于創作壓力、酗酒問題,以及家族遺傳的精神疾病,海明威數度進出醫院,飽受病痛折磨。在六十二歲生日即將到來的前夕,一把獵槍朝著海明威的頭部發射,無論那是自殺或是意外走火,那一聲槍響,便是這一位著迷于傾聽的傳奇小說家,所聽見的最后的聲音。
在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中,海明威一開始就提到了死亡,文章通過咖啡館里兩位服務員的對話,使讀者知道在上周店里有一位年紀較大的顧客企圖自殺,后來被他的侄女救了,然而這位老人在物質上什么都不缺,所以年輕的服務員對他的選擇感到迷惑。
只有店里那位年老的服務員體會到老人的焦慮,在交流中他知道老人已經年過八十,而且失聰,他的妻子早已去世,這位老人平時也很少與人交流。面對壓倒性的空虛、寂寞和孤獨,老人決定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這樣的生活。
在獲救后,老人每天都會去咖啡館里喝酒,安慰自己寂寞的心。即使他時常喝醉,但仍保持著優雅的風度。那個年輕的服務員不喜歡老年顧客,認為他們邋遢,但是這位醉酒的老人卻完全相反,他是干凈的,即使喝醉了,在年輕的服務員迫不及待送他回家時還會給他小費。當這位老人離開咖啡館時,他走得不穩,但很有尊嚴。
在海明威的小說中自殺是反復出現的主題,在現實生活中海明威自己也自殺了,他認為死亡有它自己的美。在小說中,老人因為孤單和寂寞而選擇自殺,但在獲救后抵抗壓力優雅地活下去,這也體現了海明威的“壓力下的優雅”。面對殘酷的生活和命運,甚至面臨死亡的威脅,老人依然迎難而上。在經歷了死亡的洗禮之后,
老人更加認清了所有的一切,面對生活比以往更冷靜,以新的生活方式活下去。這個存在總是未實現的,因為隨著死亡,生命并沒有耗盡其獨特的存在可能性,而它們只是被剝奪了。在他們眼中死亡是一種生存方式,而這種生存方式的真正含義正是“走向死亡”。
在《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中,海明威一開始就提到了死亡,而且將這以主題貫穿全篇,其實死亡和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話題。在西方哲學家中,第一個明確地從哲學發生學的角度闡述死亡的本體論和世界觀意義的,是柏拉圖。
因為正是柏拉圖第一個明確地把死亡或死亡意識同哲學的生活道路和思維方式、同哲學研究的終極目標和基本途徑聯系起來予以考察,提出并論證了“哲學是死亡的排練”這一流傳千古的哲學名言。
毫無疑問,在西方哲學史上,從哲學發生學這樣一個理論高度來審視死亡的哲學家并不限于柏拉圖一人。例如,現代哲學家叔本華就曾說過:“如果沒有死亡,恐怕哲學也就不成其為哲學了。”現代哲學家雅斯貝爾斯1948年在瑞士巴塞爾大學就任教授職務的演說中也曾經強調過“從事哲學即是學習死亡”這樣一個哲學命題。
海明威的小說中充斥著死亡與死亡意識。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體現出他對死亡的困惑。不公正的戰爭顛了人們傳統的價值觀,打碎了他們的夢想和信念。所以說人們開始對人生抱有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海明威認識到殘酷血腥的事實。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男子像海明威一樣參軍。年輕的他們希望參加戰爭來體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但是戰爭在泥濘和血污中停止了,所有的關于軍隊榮耀的想法也一同終止了。一戰后,海明威失去了很多東西,包括他的純真和質樸的生活觀,他的文學創作無疑受到了他在一戰中經歷的影響。
縱觀海明威的一生和他的所有作品,我們不難找到答案。人的一生似乎注定一無所獲,總是要直面死亡,那人生的意義又在哪里呢?海明威的作品表面上都是寫死,終是為了寫生。海明威對死亡一步步加強了理解與分析,通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向我們展現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硬漢子精神;而且還告訴讀者如何面對無法躲開的悲劇命運時還能保持人的尊嚴,從而確定人的生存價值。
海明威通過他的作品告訴讀者:人最重要的就是那種精神,即敢于和虛無、和死亡做斗爭的精神,敢于慕視死亡的精神。這應該才是海明威想在作品中真正傳遞的思想一自強不息的硬漢精神。
反觀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正是由于作品中的老人,對自殺與死亡這個“邊緣處境”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才得以在死亡中恢復過來,并重塑了更真實的人性。老人在死神的沖擊下得到重生,同時也對生活有了動力。
為了和孤獨、空虛與無奈做斗爭,老人選擇在一個清潔明亮的地方用酒精來放松自己。但是酒精只能暫時幫助老人脫離情緒上的低落,當咖啡店關門時,酒精在身體里只能持續幾個小時。即使這樣的對抗不能取得勝利,老人在失敗后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尊嚴,堅強地活了下去,這樣的形象再次體現作者提倡的“絕望中的勇氣”。
小說中年老的服務員是存在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他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人的存在是多么空虛,但是他找到了改變這種環境的辦法,就是有一個自己所愛的東西一直陪伴著他——他所熱愛的工作。因此,年老的服務員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服務別人,愿意奉獻自己的時間來滿足顧客的需求,所以他非常理解和尊重這位老人的心情。
在孤獨和空虛下,年老的服務員的精神體現了海明威的英雄主義。雖然年老的服務員說他活著只為了工作,但是他卻成了作者筆下唯一的贏家,他換了一種態度存在于這個世界,認為工作能帶給自己幸福和快樂,同時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快樂傳遞給他人。
年老服務員的出現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存在,海明威通過這個故事告誡讀者,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中生活都要勇敢,不然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也會發生危險,同時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這篇短篇小說雖然只有2600余字,海明威卻用“冰山原則”為讀者揭示了深刻的虛無主義主題,描繪了虛無生活中人們的不同心態。小說中體現的虛無思想盡管不太積極,但這并不是海明威的創作初衷。海明威的真正創作初衷想通過對虛無思想的揭露來促使人們思考自身的生活環境,從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來挑戰虛無、戰勝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