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活躍值=1RMB
任務(wù)總數(shù)
2000
參與人數(shù)
0
很多人在求職時都有過寫自薦信的經(jīng)歷,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推銷的方式。寫自薦信在唐代也是一種流行的社會風尚,當時還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行卷”。
所謂“行卷”,就是應(yīng)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呈送當時的文壇大佬,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
行卷的文體多樣,詩詞文賦、傳奇小說等在初唐都可以拿來當自薦信。后來,由于詩賦在唐代進士考試中逐漸占主導地位,行卷的作品亦多為詩賦。唐詩中有很多有名的作品都屬于行卷詩,其中朱慶馀寫的《閨意獻張水部》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行卷詩。
進京趕考的考生朱慶馀有幸邂逅著名詩人張籍,兩人在交談后,張籍對朱慶馀的才華很是欣賞,便問朱慶馀是否可以一覽他的往期作品,朱慶馀很是欣然,從新篇舊詩作中挑選出二十六篇遞交給張籍。張籍把這些詩歌作品發(fā)在自己的朋友圈,向同事們極力推薦朱慶馀的詩歌。
盡管得到了張籍的青睞、贊同與欣賞,但朱慶馀的心中還是不夠踏實。在等待放榜的那段日子里,朱慶馀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被錄取,于是便寫了這首《閨意獻張水部》遞交給張籍,問詢自己的科考情況。
朱慶馀的這首詩用比擬手法以閨情詩的風格寫出來的,詩歌寫得繪聲繪色,很有特點。朱慶馀將自己比作新娘子,情態(tài)語言楚楚動人,詩歌言辭優(yōu)美,讀完此詩,能給人帶來美好的想象空間。《閨意獻張水部》原詩如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馀的比擬來源于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這是很有時代特征與典型性的一首詩。因為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guān)系比擬君臣以及朋友、師生等其他社會關(guān)系,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從《楚辭》就開始出現(xiàn)并在其后得到發(fā)展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朱慶馀的這首詩也承襲了這種由來已久的詩歌傳統(tǒng)。
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近試上張水部》,因為朱慶馀此詩是寫給張籍的,因為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所以朱慶馀以姓氏加官職這樣的方式稱呼張籍,這是一種敬稱。
張籍當時以擅長詩文享譽文壇。時至今日,張籍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仍然被人們傳唱著,有的詩歌甚至入選到了小學語文教科書,如那首寫盡了游子情懷的《秋思》。其他諸如《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成都曲》《野老歌》《春別曲》《征婦怨》等詩歌,都是詩文愛好者經(jīng)常吟詠的名作。
張籍已然享譽詩壇,那朱慶馀要給張籍以寫詩的方式詢問科考事宜,就必須要寫出新意,寫出別具一格、獨出心裁的作品,這樣才能得到張籍的首肯或者青睞。
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閨意獻張水部》由朱慶馀的筆端流瀉而出,并送呈到了張籍的書案上。朱慶馀寫此詩的真正目的,是在吐露自己作為一名應(yīng)試舉子,在面臨關(guān)乎自己仕途順利與否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在等待放榜的時日里,朱慶馀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擔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主考官的賞識,抑或擔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考試要求。因此他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這首詩。
同樣的道理,一段美好的婚姻,對女孩子來說則意味著幸福與快樂。不管是寒窗苦讀,還是待字閨中,金榜題名和幸福婚姻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天然的相似性,這都是他們?nèi)松霓D(zhuǎn)折。詩意朱慶馀將科舉考試比作女子新婚,這樣的比擬既有新意又有獨創(chuàng),不可謂不生動,不可謂不精妙。
其實朱慶馀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擔心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對于一位抱著極大希望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落選無疑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結(jié)局。所以,寄寓在詩中的情感就非常真切了。
開篇句“洞房昨夜停紅燭”,是以新娘子回憶的口吻說出來的,她回憶起昨晚洞房花燭夜的情景:浪漫溫馨的婚房,有著濃重而熱烈的儀式感,紅紅的蠟燭通夜不滅。這對新婚燕爾的新郎新娘來說,是他們美好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的開始。
而這首詩所描繪的重點就是這句“待曉堂前拜舅姑”,這是新娘子早晨拜見公婆前的狀態(tài)。由于拜見問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天未亮就起了床,在燭光中梳妝打扮。
這時,新娘子心里還是有些許的緊張,她擔心自己的著裝是否得體?會不會在初見公婆的場合尷尬?一連串的問號在她的腦海中回旋。因此,后兩句便是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產(chǎn)生的言行舉止。
新娘子雖然做足了功課,但內(nèi)心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只好轉(zhuǎn)身叫醒新郎,面帶嬌羞地讓新郎看看自己的著裝和妝容。朱慶馀對新娘子神情、心理、動作、語言的描寫不可謂不精細,對人物形象刻畫得不可謂不細致,飽滿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新娘子這一形象像極了即將參加科舉考試的朱慶馀面對主考官的心理狀態(tài),他同樣也是因為沒有十足的把握,才給張籍寫詩問詢的。
張籍看了朱慶馀這首婉轉(zhuǎn)含蓄的詩作,不禁微微一笑。更有意思的是,張籍隨后也同樣用比擬的手法寫了一首回詩,并對朱慶馀的問詢給出了明確答復。張籍寫的這首詩名為《酬朱慶馀》,原詩如下: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朱慶馀的詩用比體寫成,而張籍的詩風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張籍將朱慶馀比作一位采菱的越女。
開篇句“越女新妝出鏡心”,寫的是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來自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她剛剛打扮好,出現(xiàn)在鏡湖的湖心,一邊采菱一邊唱著動人的歌曲,曼妙的身影和美妙的歌聲回蕩在湖面上。
有著美麗的容貌、唱著采蓮曲與采菱曲的越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越地出美女,鏡湖則是當?shù)氐拿麆佟K詮埣畬⒅鞈c馀比為越女,而且出現(xiàn)于鏡心。僅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新妝”與“畫眉”相對,“更沉吟”與“入時無”相對。
當然這樣的比擬是出于賞識,言下之意就是說朱慶馀就像這位采菱姑娘一樣,一定會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而朱慶馀恰好又是越州人,這是身份的巧合。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張籍這位語言大師縱橫才情、捭闔文字的高超水平:他把朱慶馀比作一位剛剛經(jīng)過一番精心打扮,在水光瀲滟、風景宜人的鑒湖中蕩著輕舟,唱著動人歌曲的采菱女子了。
這一句看似是在說越女天生麗質(zhì),再加上精致的妝容,自然更加美艷動人,實際上是說朱慶馀有著良好的詩文素養(yǎng)和扎實的文學功底,自然是一位德才兼?zhèn)洹⑵穼W兼優(yōu)的學子。
張籍接下來描寫越女的心情。“自知明艷更沉吟”的意思是越女當然知道自己容貌動人,但因為愛美的心情過分了,卻又沉吟起來。詩歌的言外之意是說朱慶馀雖然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錯,但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知道是否能得到主考官的賞識。
后兩句“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大意是說:盡管別的姑娘身上穿著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這越女的一曲古樸高雅的采菱歌才是真正的價值千金。
《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這里意指真才實學。張籍的言外之意就是表面看上去光鮮亮麗的事物并不值得看重,實際上還是在說朱慶馀并不是只會做華麗文章的人,他是一個有著真才實學的人。同時,這也是張籍對朱慶馀學識的肯定: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金榜題名沒有問題。
結(jié)合后兩句,張籍的回答不僅打消了朱慶馀的疑慮,還肯定了朱慶馀的學識和才華。他明確地告訴朱慶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個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而是一位真正的飽學之士,一位真正有才華的人,我很欣賞你。
果然不出所料,在后來的科舉考試中,結(jié)果證明朱慶馀的擔心是多余的,他的詩文得到了主考官們一致的認可,在這一年一舉考取了進士,后來官至秘書省校書郎。
朱慶馀金榜題名,雖然有張籍的推薦發(fā)揮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朱慶馀自身的學識和才華。試想一下,朱慶馀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張籍大概率是不會推薦他的。即使推薦了,朱慶馀也不會通過層層考核與最后的選拔。
朱慶馀和張籍的這兩首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朱慶馀的詩問得高妙,張籍的詩也答得出彩,真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更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們兩人的詩外故事千百年來傳為詩壇佳話,也成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誼往事和一則回味無窮的文學故事,更成為文學史芬芳的花圃中一朵格外耀眼的琪花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