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最近被供應鏈曝光了未來三年手機計劃。他們要在中國市場被華為小米搶份額的情況下搞大升級,三年發三款新手機,設計變化很大。根據消息,每一代都跟前代差別不小,主要是為了吸引人買新手機。
2025年要出iPhone 17系列。Pro版后背換了大設計,攝像頭模組變成橫著的長條,樣子像小米那款超大杯手機。金屬機身和玻璃后蓋拼在一起,看起來挺光滑,但修背板得花一千多。另外有個叫Air的新版本,比前代薄好多,但是把USB接口挪了位置,揚聲器和電池都做小了。
2026年換到正面屏幕動刀。iPhone 18要取消劉海屏,改成打孔屏,Face ID藏到屏幕下面去了。蘋果說是優化了OLED材料才做到的,但前置攝像頭還是得在屏幕左上方打個洞。另外明年可能分兩批發布手機,上半年推便宜機型,下半年出旗艦款,學安卓廠商機海戰術。
到了2027年剛好是iPhone二十周年。蘋果要做個終極全面屏,把前攝和Face ID都藏進屏幕里,連邊框都做成曲面無邊設計,內部代號叫glasswing。名字可能叫iPhone XX,致敬那款經典機型。不過這個技術得把折疊屏和去年的屏下方案結合起來,暫時不知道能不能做好。
這些年蘋果變化挺大的。以前都是慢慢改,現在被迫搞激進變化。供應鏈說他們2025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掉到13.7%,必須用新設計挽回用戶。但有些改動可能有問題,比如玻璃金屬后蓋容易壞,Air版電池小了續航差,全面屏技術能不能真做出來還不知道。
明年如果Face ID真藏到屏幕下,安全性能會不會變差?現在打孔屏解鎖速度能不能跟以前一樣快?還有那個全面屏方案,光線不好會不會識別不準?這些技術風險都存在。
蘋果現在一年改兩次發布節奏,可能想多賣手機,但每次新設計帶來的維修成本很高。比如以后背殼碎了要花一兩千修,用戶會不會嫌貴?輕薄機身帶來的縮水元器件,用久了會不會影響體驗?
從供應鏈消息看,他們準備了很多新技術,但能不能實現還得看量產效果。比如屏下攝像頭透光率,要是太低照片會糊,全面屏要是漏光就很難看?,F在這些設計都是紙面計劃,實際怎么用得等真機出來才知道。
總之這幾年蘋果手機要經歷三連變。2025年改后背,2026年換屏幕,2027年推全面屏。每一步都在賭技術能突破,但可能有風險存在。新設計好看不好用,或者維修太貴,都有可能讓消費者猶豫要不要換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