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阿里掌舵人張勇,退休之后去買香港半山豪宅,圖的是什么?
這筆交易是個人置業,還是董事身份下的“間接投資”?
希慎的出售動作,是資產優化,還是另有深意??
先說結論:這事兒既有個人色彩,也有公司戰略味兒——兩者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咖啡和奶泡攪到一塊兒,既暖胃又讓人多想。
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干凈:希慎興業(00014.HK)在10月24日公告,說其全資子公司廣運要賣出位于竹林苑的一套住宅,實用約2,084平方呎,成交價5,354萬港元。
買家是Verdant Peak Investment Limited,一家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公司,而這家公司正好由希慎的一位獨立非執行董事張勇全資擁有。
買家已付了5%的訂金,約267.7萬港,買賣合約擬于11月7日前簽署。
公告還交代了這套房產的一些“成績單”:到2025年6月底估值約3,431.3萬港元,2024年稅后凈租金收入101.8萬港,比2023年的67.3萬漲了51%,目前是空置狀態。
把這些數字拼一起看,能猜到兩件事:
一是希慎在做資本循環——把成熟的非核心住宅資產變現,去杠桿,把錢放回更重要的地方;
二是張勇這個身份的參與,讓市場多了一點好奇心:公司獨董買公司資產所屬項目里的單元,會不會有利益沖突?信息披露夠不夠充分?程序合不合規?
再說背景和人物:張勇是個公眾人物,阿里那些年他干得風生水起——2007年入阿里,歷任淘寶CFO、COO,之后帶淘寶商城獨立、做總裁,2015年接任阿里CEO,2019年兼任董事局主席,直到2023年9月離任。
2024年12月,希慎任命他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至此他的每一步都被放大鏡盯著看。
案例解讀(給你兩種看法當參考)
案例A(公司角度):希慎把竹林苑作為“資本循環計劃”的一部分,分階段出售兩座樓和部分車位,目標明確:去杠桿、釋放資產價值、把錢投回策略重點。
按公司估算,此次出售相關交易預計帶來約1,930萬港元收益。對一家傳統地產商來說,這種“賣掉成熟資產去做重心業務”的做法很常見,也合情合理。
案例B(治理角度):當公司的獨董以其控制的實體買入公司關聯項目的資產,公眾會自然而然產生疑問: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交易價格是否透明?是否存在內幕便利?
這些關注并非杞人憂天,而是對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透明和程序正義,能讓公眾和投資者更放心。
張勇買房,既像是名人退休后的小確幸,也像是資本市場里的一枚棋子——合理合法沒問題,但大家看得清楚、問得明白,才更放心。
結尾來點輕松的互動:你怎么看這樁買房案?
是“高管退休后的人生小確幸”,還是“獨董操盤下的利益邊界需把關”?
歡迎在評論區丟出你的觀點,一言堂不如一起嘮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