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G應用還未全面普及,下一代通信技術已悄然而至。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我國已連續四年組織開展6G技術試驗,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6G技術試驗,形成超過300項關鍵技術儲備。
6G已經從實驗室構想走向產業落地的關鍵期。
與上一代通信技術相比,6G有哪些提升?速率之外,可見的應用場景是否已經出現?
我國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6G技術試驗
每一輪新技術換代初期,“是什么、為什么、有必要嗎”的疑問總會隨之而來。在通信技術這個與千家萬戶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疊加上5G時代用戶體感變化不明顯的“Buff”(增益),業內對6G技術實用性的追問與探討更為深刻。
11月13日至14日,2025年6G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在開幕式及主論壇環節,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指出,6G已經從實驗室構想走向產業落地的關鍵期,將作為信息基礎設施新基座,通過“通感算智”多要素融合,全面賦能千行百業與大眾消費市場,成為“十五五”期間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黃宇紅也強調,6G并非5G的簡單演進,需在架構變革、內生融合等方面實現突破性創新,最終形成“5G-A與6G協同發展、互為支撐”的產業增長極。
從我國6G發展的進展來看,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消息,我國已連續四年組織開展6G技術試驗,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6G技術試驗,形成超過300項關鍵技術儲備。另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截至2025年6月,中國6G專利申請量在全球約占40.3%,位居全球第一。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占比達60%。根據IMT-2030推進組規劃,中國計劃在2025年完成6G愿景需求研究,2030年實現商用部署。
企業布局方面,作為通信設施搭建者,運營商無疑是第一梯隊。據黃宇紅透露,圍繞6G“通感算智融合”的特征,中國移動在“通感一體、通智一體、天地一體”三大方向做了不少探索。其中,通感一體作為6G的核心特征,其應用場景覆蓋低空經濟、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是構建數字孿生世界的關鍵能力。
通智一體主要包含兩大核心方向:一是“AI for Network”,通過AI(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網絡性能與優化效率;二是“Network for AI”,為智能時代提供無處不在的AI接入、泛在算力支撐及智能體互通能力。在天地一體方面,據黃宇紅介紹,當前仍處于終端融合、網絡分離的階段,未來需通過技術創新實現5G-A到6G的“內生一體”演進。
6G技術+人工智能移動終端或將率先“起飛”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代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升級都面臨著千億元級別的投入。這樣的投入是否能帶來相應產出,成為運營商及產業對6G技術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參考前幾代通信技術的迭代規律,6G技術想要“大獲全勝”,商業閉環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談及商業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AI終端有望成為6G在C端收入的新亮點。他進一步指出,從1G模擬終端、2G數字終端、3G智能終端、4G寬帶終端到5G互聯網終端、6G AI終端,移動終端發展始終與網絡能力相互促進。盡管5G終端計算與業務生成能力滯后于網絡帶寬,導致消費場景中用戶難感5G優勢,但手機仍是移動互聯網核心接入設備與移動經濟支柱。
根據GSMA預測數據,2030年智能手機將占移動連接的91%。不過,用戶換機意愿不足,換機周期越來越長也是事實。
在鄔賀銓看來,AI手機或將成為智能手機的換代產品,尤其是AI手機之后還有功能更強的智能體手機。“以AI手機、智能體手機為核心,多種智能外設協同工作的模式正重新定義人機關系,有望成為AI時代移動通信的主流范式。”鄔賀銓還進一步強調,智能外設包括眼鏡、耳機、手表、XR、車機、智能家居、工業模組等。其中AI眼鏡可以作為人機接口解放雙手,更易在C端滲透,“AI+XR”也有望成為6G重要驅動力。
除了消費端,工業領域也十分重要。在鄔賀銓看來,智能體工業模組將成為6G時代關鍵應用之一。據他介紹,相較5G工業模組,智能體工業模組具備亞毫秒級端到端時延、空天地多制式、隱私保護、智能編排動態調度等顯著優勢,其類型包括機床智能體、機器人智能體、AGV智能體、設備監控智能體以及研發智能體、供應鏈智能體、產線智能體等。
更為關鍵的是,其在5G工業模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AI推理參數規模可覆蓋十億級(如設備故障診斷)至千億級(如全廠調度),支持云端訓練與邊緣推理協同。其中,云端負責全局訓練與資源調度,需兼容異構算力池化與跨平臺管理,算力可達數千TOPS。
此外,航天領域的應用也是業內討論度較高的方向。據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杰介紹,衛星互聯網是6G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航天則是推動衛星互聯網從構想到現實的關鍵變量。未來,有衛星互聯網加入的6G星地融合網絡會有三大系統性變革:“星地融合”帶來的用戶體驗的變化、“通遙融合”帶來的應急監測等響應速度的變革、“算傳融合”帶來的衛星數據處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