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用我們系統的時候,大家會感到新奇。用的過程中,大家會看到很多應用在開發、上架,在完善的過程中越用越好用。”
今年 6 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余承東,把鴻蒙系統用戶的體驗形容為 “微笑曲線”。
這是華為開發鴻蒙系統必經的過程。過往成功的操作系統,都是在硬件發生巨大變革時,跟隨新設備普及,逐漸在競爭中建立優勢。
獨立鴻蒙系統的誕生和推廣,則是華為被迫在用戶和開發者已經習慣 iOS 和 Android 等系統的時候,推動他們遷移。10 月 22 日的鴻蒙操作系統 6 發布會上,余承東說鴻蒙系統 5 的終端設備數量已經達到 2300 萬,是 “智能終端史上發展最快的操作系統”。
憑借巨額投入、資源調度能力和硬件優勢,華為用高強度的沖刺,能迅速做出來可用的系統。今年 6 月,鴻蒙系統就已經上架 3 萬個鴻蒙原生應用和云服務,但它相比 iOS 和 Android 還有差距,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AI 的迅速發展給鴻蒙系統帶來發展契機。蘋果和 Google 等公司盡管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哪怕是 Google 在大模型領域已經占據領先位置,把大模型等 AI 技術引入操作系統時,往往會顯得克制,甚至是保守。
蘋果要兼顧隱私和用戶的體驗一致,推動 Apple Intelligence 的核心是端側處理和私有云計算,并確保不會破壞原有的體驗,所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一再延期。
而 Google 的挑戰在于 Android 生態的碎片化,它要確保新的 AI 能力,可以在大量不同硬件配置的設備上相對一致地運行,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難題,所以會傾向于用 Gemini App 等上層應用來滲透。
“我們從(操作系統)設計之初,就能帶來很多體驗的增強。” 余承東說。華為開發獨立的鴻蒙系統,則沒那么多的負擔,它可以從底層的 SoC、到操作系統、再到上層框架以及終端硬件,做垂直整合優化保證體驗。
最新發布的鴻蒙系統 6,就體現出新生操作系統的優勢:AI 與操作系統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功能堆疊,而是從表層功能真正延伸到底層架構。華為也在組織層面做調整,要更大力度地押注 AI。
AI 在系統的各個方面,語音助手成統一入口
鴻蒙系統 6 的發布會上,余承東和華為終端 BG CEO 何剛介紹智能體驗環節,沒有提及任何一款大模型的名稱,包括華為自研的盤古大模型。他們重點介紹了大模型等 AI 技術的加持下,新版系統有哪些新功能和體驗。這或許就是華為對鴻蒙系統中如何融入 AI 的直接體現。
鴻蒙系統 6 的 AI 智能體驗,不全在智能板塊,而是出現在整個操作系統的各個方面,嵌入到不同的用戶使用場景。比如:
用戶選圖庫中的照片設成壁紙,AI 自動構圖,提供不同的時鐘、藝術字體布局樣式。用戶也可以讓 AI 學習并生成特定的藝術風格,比如拍一張書法作品照片,鴻蒙系統中的 AI 就能把書法作品中的風格用到壁紙上。
用戶接聽陌生人來電時,AI 根據對方的通話信息識別,它是否屬于刷單返利、虛假機票退改以及冒充公檢法等多種典型詐騙場景。同時,AI 檢測到路人注視手機屏幕時,就會發出提醒,一些銀行、辦公等敏感應用,可以直接進入防窺模式。
圖片
原本用戶想要用手機修圖需要一步步點按屏幕操作,現在可以直接在圖庫中用語音操控,自動加上專業打光、模糊、景深等效果,甚至是修改照片背景等。用戶還可以讓它根據一批照片自動生成視頻,這個過程中,AI 會智能添加配樂和運鏡等。
圖片
華為與大疆合作,把鴻蒙系統 6 適配大疆 OSMO 手持云臺,調用系統相機時,手機能智能追隨人物主體。在演示中,鴻蒙 6 的相機還能充當試衣鏡,給用戶的穿搭提建議。
圖片
過去幾年,大多數用戶日常高頻使用的應用開發者,都在積極在產品中融入 AI。比如京東會嘗試用 AI 做導購,滴滴會嘗試用 AI 幫用戶打車,美團會嘗試用 AI 點外賣。單個產品中加入 AI,或許會讓用戶在特定的場景中提高一些效率,但會讓 AI 體驗顯得割裂,比如手機中出現一堆助手。
在鴻蒙 6 中,能識別 16 種方言的智能助手小藝,成為了 “智能服務統一入口”,它可以調動手機中的各種應用解決問題。
圖片
比如 “周末釣魚規劃”。過去用戶要先打開天氣 App 查天氣、然后去地圖 App 搜釣場、再到日歷 App 填行程,來回切換多個應用。現在可以直接對小藝說 “周末適合釣魚嗎?”,它就可以綜合天氣、地圖等情況,給出回復:“周日 7 點,要記進日程嗎?”
小藝還能深入調度系統中的第三方應用。用戶看視頻的時候,家人說沒有貓糧了,可以直接喊出小藝,讓它在京東上再來一單最近買的貓糧。小藝可以在后臺自己行動,最后步驟再找用戶確認信息和付款。小藝也能制定周期任務、場景任務等,比如可以設定在公司打開小紅書時,自動把音量設置為 10% 等。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