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舊國標電動車正式禁售。市場卻異常平靜。
商家沒有促銷海報,沒有清倉喊話,庫存未見堆積。這不是僥幸,而是四步棋早已落定。
北京王師傅的門店,四十余輛老國標車早在九月全部完成上牌。政策禁的是“新售”,不禁止“二手流轉”。這些車如今以低于新品五百元的價格掛牌交易,日均成交兩至三輛。身份轉換,不是避險,是重構了流通邏輯。
電摩正在成為多數城市門店的利潤支柱。除北上廣深廈五地外,全國電摩銷量連續三年反超傳統電動自行車。單臺利潤八百至一千五百元,是普通車型的兩倍以上。政策調整未傷筋骨,因為主力早已遷移。
新國標車型正批量到貨。金屬車身取代塑料外殼,智能儀表取代機械指針,流線造型取代方正結構。價格高出兩百元,但經銷商進貨價更優,利潤率提升百分之五。年輕人提前預訂,不是因為被迫,而是因為值得。
庫存清零不是臨陣突擊。鄭州張女士從五月起啟動以舊換新,最高補貼八百元。到十一月,門店老國標車僅剩三輛。倉儲成本趨近于零,資金占用不再構成壓力。提前半年布局,比任何促銷都更有效。
政策不會突然切斷供給。它只是重新定義了什么是合法、可流通、可持續的產品。商家的從容,源于對規則的提前理解,而非對市場的盲目樂觀。
消費者仍在選擇。有人買二手老車,圖的是低價合規;有人選新國標,為的是耐用與體面;更多人轉向電摩,追求速度與性能。市場沒有消失,只是分層。
禁售不是終點,是篩選機制的啟動。那些依賴舊模式、不更新產品、不研究政策的商家,早已被淘汰。留下的,是提前行動的人。
政策商家是否慌亂。他們只關心道路是否安全,是否可控,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商家的淡定,恰恰說明系統在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