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人工智能與城市未來”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館多功能廳舉辦。會議由同濟大學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同濟大學文科建設處、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市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承辦。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辭中表示,在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社會科學界應發揮積極作用,主動回應技術變革帶來的深層挑戰,思考如何將人文關懷融入智慧城市建設,讓技術變革朝著向善、普惠的方向發展;思考如何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使城市真正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載體。
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呂培明在致辭中強調,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社會結構,而城市作為全球人口主要家園、GDP的主要創造者,也面臨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嚴峻挑戰。他期盼青年新銳學者關注AI與城市未來發展的重大命題,聚焦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的實踐需求,產出具有時代價值與國家需求的高品質成果。
在主旨報告環節,五位中外嘉賓分別從不同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與城市治理、發展等方面的見解。
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規劃學院院長邁克·拉科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正從戰略層面深刻重塑城市規劃體系與專業實踐。中英兩國均將AI視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加快住房建設和優化公共服務的核心驅動力。未來城市的發展不僅依賴技術本身,更取決于制度變革、流程重構與人才能力的升級。他強調,城市治理者與行業人員必須關注“如何利用AI實現更高效、公平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
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規劃學院副院長勞倫·安德烈斯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規劃中被采納的條件及其治理機制。她認為,要實現“公正的城市未來”,必須建立透明、可問責的AI治理框架,確保技術服務于包容性發展,而非加劇社會分化。真正的挑戰不在于是否采用AI,而在于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引導其向善。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韓志明聚焦城市治理中“大循環”與“小循環”兩種運行邏輯的協同機制,探討如何通過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實現高效、精準、可持續的基層治理。他指出,未來城市治理應推動大循環的戰略統籌能力與小循環的敏捷執行能力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資源有限條件下的治理效能最大化。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公共政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教授指出,人類城市文明正處在智能社會下的“未來城市”階段,傳統城市規劃與治理體系已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城市問題,亟需以AI為核心驅動力重構城市發展模式。他還分析了上海關于量子城市空間智能建設的思路。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從“空間”“智媒”“傳播”三個維度出發,提出當代城市不僅是物理場所,更是一個集信息生產、傳播與交互于一體的動態媒介系統。城市系統與智能媒體的結合帶來了新的傳播場景和城市智媒空間,如同濟藝術中心、復興島數字項目等實踐案例。他強調同濟大學在藝術、設計、建筑與技術領域的多學科協同優勢,正積極推動從實驗室到城市的智媒空間建設。
開幕式致辭、主旨報告環節分別由同濟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劉淑妍教授、上海市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研究中心(《學術月刊》雜志社)黨總支書記徐婷婷主持。
在新銳青年論壇環節,《學術月刊》總編輯錢運春與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同濟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徐鋼圍繞“人工智能與城市未來”這一主題,從學術研究、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青年學者發展等角度展開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