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賣出8027輛,到九月份只剩236輛,半年時間銷量縮減了九成六還多。吉利銀河L6從一亮相就被看成是吉利“有料”的那款插電混動轎車,短時間內從焦點變成冷門,很多人問這是怎么回事。把眼光放到產品本身、對手格局、自家布局和渠道服務,就能看到這場隕落并非偶然。
L6剛出場能吸引訂單不是沒有原因。動力搭載新一代雷神1.5L混動專用機,官方給出的最高熱效率46.5%,虧電工況百公里油耗2.9升,配合E-DHT智能無級11合1電驅,整套系統標稱綜合效率92.5%。純電里程有60公里到140公里多檔選擇,日常通勤和中短途出行覆蓋面看上去不錯。智能座艙用的是Flyme Auto,聲稱能連通云端、車端、手機端,配14.6英寸窄邊屏和L2級輔助,體驗在同價位算亮眼。安全層面宣傳e-CMA原生安全架構、神盾電池和ONE-BOX電子制動等配置,最關鍵的售價區間又壓在7.98萬到10.68萬之間,還把主駕按摩座椅、540°全景影像等擺上來,性價比標簽當時很招人。
銷售迅速下滑有幾條具體原因能對上事實。關于質量,車主投訴集中在動力系統故障、車身零部件異常和電子電氣系統不穩這三類;這些問題在車質投訴平臺上能看到具體條目,影響了口碑傳播速度。產品定位被內部同類產品蠶食也很實在。L6最初主打帶有三檔DHT的偏性能路線,后期在產品線調整中逐步靠向EM-i的家用化方向,結果與銀河A7等車在價格與賣點上發生重疊,消費者在終端常常分不清選哪個更合適。未來還要推出的星耀6等新車型把原本給L6的資源進一步壓縮,4S店在推廣上會自然傾斜到更有生命力或更好賣的選項。
外部競爭的壓力同樣明顯。插混市場2024年整體增長,品牌都在爭奪這塊市場蛋糕。比亞迪對手車型在技術和產品力上對L6造成現實差距,改款后的秦PLUS DM-i在加速和虧電油耗上給出強有力的數據,對比中占優;長安的UNI-V iDD把運動化做得更,終端補貼后起售價逼近甚至壓低L6。過去靠低價吸引的策略在這些對手密集投入技術和營銷時失去優勢,消費者在終端更傾向于選擇口碑和體驗更一致的品牌。
銷售與售后體系不穩把問題放大。吉利把銀河系和幾何系的經銷網絡分得A網、B網,授權交叉帶來資源稀釋和服務標準不一。品牌對三線及以下市場下沉的承諾推進速度慢,到了三季度末僅鋪開200家“吉行驛”,和競爭對手廣泛的渠道覆蓋比,有明顯差距。經銷商在面對銷量壓力時更愿意推廣利潤更高或更易成交的車型,L6作為資源被動的一方在終端的能見度和優惠力度都受影響。口碑傳播中,關于維修難、配件等待長、服務態度參差不齊的負面聲音擴散快,進一步壓制了觀望用戶的購車決心。
把這些因素連在一起L6的高開低走并非單一問題造成。產品在技術參數上有亮點,但質量口碑沒跟上;同品牌內部定位調整模糊了買家判斷;外部對手在技術、價格和營銷上展開更有力的攻勢;經銷與售后體系的碎片化把本該留住的客戶流失掉。七月份銷量驟降的節點并非偶發,和投訴集中、促銷策略空檔、同門車型打架以及渠道推廣不到位等事項在時間上高度重合。
回到那組數字:從8027到236,差距擺在眼前。這份結果反映出產品品控、產品規劃、競品壓力和渠道服務四方面的缺口。要把問題看清,才能在具體環節上做出改變,挽回部分客戶信任并穩住市場位置。